如果18歲時胡璽乾沒有參軍而是選擇另一種人生,一切或許與今天大不相同。也許他已從學校畢業(yè),返回陜西老家工作,像父親期許的那樣過上安穩(wěn)的日子。
但如今,29歲的胡璽乾是一名邊防軍人,隸屬于西藏軍區(qū)山南軍分區(qū)某邊防團六連,已戍邊11年。在六連,像胡璽乾一樣告別城市、走上邊防的年輕人還有很多,他們用腳步丈量著巡邏路,讓青春閃光在祖國的邊防線上——“寧可邊防埋忠骨,不讓祖國丟寸土”,他們樹起了新時代的精神路標。
用胡璽乾的話說,今天他們腳下的巡邏路“如果不來邊防,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踏足”。這里是無人區(qū),一條巡邏路會穿越雪山、峽谷、原始森林等諸多地貌,而六連官兵的任務,就是到達指定點位,宣示國家主權。
事實上,這條道很難被稱之為“路”。巡邏途中,官兵們大多時候都穿行于原始森林中,還要不停翻越懸崖峭壁。到了雨季,懸崖上長滿青苔,人稍不留神就可能跌落深谷,有經驗的老兵會揣一把沙子撒在石頭上增加摩擦力。翻越雪山時則必須戴護目鏡,否則容易雪盲。
第一次參加巡邏,胡璽乾在攀登一處陡坡時踩上前人留下的木梯,結果梯子因為年久失修從中折斷,一根生銹的鐵釘直接插進他的小腿,留下一條近20厘米長的傷疤。后來,每次胡璽乾帶隊走過那里,都會提醒新戰(zhàn)士小心腳下。
如今,胡璽乾已在這條巡邏路上走過近90趟,是連隊參加巡邏任務最多的老兵之一。但即使是他,也很難說清一路上會經過多少險要之地。一些常走的路段,被官兵們自發(fā)取了名字,“刀背山”“絕望坡”等地是這一路上的“著名景點”。
連隊指導員洛桑朗杰說,新兵第一次參加巡邏之前,老兵通常不會告訴他們這些地名,這是連隊“約定俗成的傳統(tǒng)”,以免增加新兵們的緊張情緒。00后列兵向家志第一次翻越絕望坡的時候,在近70度的陡坡上走一步滑半步,“越走越絕望”。到了后半程,他渾身衣服都被汗水浸透,風一吹凍得直發(fā)抖。后來得知那里叫“絕望坡”,向家志笑著感慨“果然名副其實”。
經歷艱難的跋涉,巡邏官兵終于到達指定點位,然后展開國旗宣示主權。
“看到五星紅旗在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上展開,一路上的苦累都忘記了。”洛桑朗杰說,每次巡邏,宣示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六連官兵心中最神圣的時刻。大家會整齊列隊站成一排,一起用力喊出那句激動人心的口號——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。
口號在山谷里久久回蕩,那是洛桑朗杰心中最震撼的場景,“軍人的使命感在此刻尤為強烈”。站在雪山頂上,六連官兵說,“我們什么都可以失去,唯獨腳下的土地絕不能讓它失去。”
“心里想的就是那八個字:大好河山,寸土不讓。”洛桑朗杰說。
邊關雖苦,但守衛(wèi)祖國邊防線的光榮和自豪激勵著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繼走上巡邏路。連隊一名文書因工作需要幾年沒能參加巡邏,退役前他專門向連隊申請執(zhí)行一次巡邏任務,完成任務后他激動地哭了。一批老兵則在退役前集體向連隊請戰(zhàn),要求再走一次巡邏路。
“在邊防連隊,巡邏是天經地義的事。你不走一次邊防線,不敢說自己是邊防軍人。”向家志說。第一次巡邏前他寫下了請戰(zhàn)書,擔心不被批準,很快又寫了一封。最多的一次,他接連三次遞交請戰(zhàn)書,因為“怕機會給了別人,要先搶到才放心”。
在六連,巡邏是連隊最大的事。每次巡邏任務完成,連隊會敲鑼打鼓迎接巡邏分隊凱旋,并提前為官兵們準備好水果、飲料,還有雞湯和肉包子。
一些還是“孩子”年齡的年輕官兵開玩笑說,想到這些“福利”就“像小時候期盼過年一樣興奮”。但真正回到營區(qū),長途巡邏讓人累得雙腳麻木,渾身疲憊的戰(zhàn)士們只想躺下休息。有一段時間,向家志因為一路穿著被汗浸濕的衣服行軍,總有一種“要生病的感覺”。
在六連,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巡邏留下的傷病。腰傷和風濕很常見,那是常年在野外席地而睡的后遺癥。
盡管任務辛苦,但官兵們不會對別人提起邊防線上的生活。胡璽乾有一整套“應付”家人的說辭,每次巡邏錯過家人的消息,他都會解釋成“駐地在修信號”“沒網”。當兵8年后,一次新聞報道拍到胡璽乾巡邏的畫面,家人才第一次知道他當兵都在干什么。
2018年,本報刊發(fā)講述六連官兵戍邊事跡的稿件《我站立的地方》,受訪人、00后戰(zhàn)士匡揚武的母親終于得知兒子在部隊的任務。那天晚上,母親在電話那頭哭成了淚人,匡揚武一時不知該如何跟母親解釋。
“本來就不需要告訴別人這些。我們駐守在這里,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。”匡揚武說。
守在邊防一線,距離連隊最近的村莊都在20多公里外,在連隊待久了,官兵們普遍覺得與外界“脫節(jié)”。胡璽乾第一次休假回家時迷茫地站在拉薩機場,不知道如何打印登機牌登機。歸隊的人則會把城里的變化一股腦“倒”給戰(zhàn)友,并囑咐“記好了,出去可別像個土老帽兒啦”。
洛桑朗杰說,每年老兵退役離開連隊前,大家普遍會覺得“有些恐慌”,“不知道回去了能干什么”。但更多的時候,老兵們其實是不舍,“放不下熟悉的連隊和走了一趟又一趟的巡邏路”。
二級上士胡璽乾即將服役期滿。他擔心因傷病原因明年無法繼續(xù)留隊,便在如今每次巡邏時,都對戰(zhàn)友們反復叮囑,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。“這里是我永遠的牽掛。”他忘不了2016年退役季,親眼目送老兵們走出營區(qū)后突然一起轉身站成一排,齊聲喊道“向我們走過的邊防線敬禮”,胡璽乾忍不住熱淚盈眶。
“沒有人愿意離開。”胡璽乾說,大家都有一個共識,“邊防軍人就要像釘子,只要條件允許,就要牢牢釘在邊防線上。”00后戰(zhàn)士向家志原本打算來“鍛煉”兩年就走,如今他想要留下,“希望能在邊防線上一直走下去”。
空閑的時候,向家志也會翻翻朋友圈,看一看同樣20歲出頭的同學們的生活。那些“出去耍”的日子已經離他越來越遙遠。但每當逢年過節(jié)看到別人團圓聚會,向家志會感到一種別樣的幸福感,“一家不圓萬家圓,這就是我們守在這里的意義”。
29歲的胡璽乾把11年青春留在了邊防,他很少會去和同齡人比較,“這是我自己的選擇。能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,我無比驕傲。”胡璽乾說,“我為我的青春感到光榮。”
他至今記得一次巡邏歸途中,西斜的落日余暉灑下來,遠處的雪山被鍍上一層金色。他和戰(zhàn)友們手拉著手,一步步向前走去。胡璽乾說,那是他一生中看到過的最美的畫面。
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李國濤
Copyright ? 2015-2024 globalpeople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
備案編號:京ICP備2023030480號